再提房地产税,背后暗潮涌动
作者:小编 | 发布时间:2024-07-26
最近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想必很多人都很关注。会议释放了几个强烈的信号,一是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,二是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,拓展地方税源。
这对于减缓土地财政下滑后,地方财政收支紧张具有莫大的好处。
未来,房地产税铁板钉钉,是一定会落地的。但这个税种极为复杂,可谓牵一发动全身,短期内没办法马上出台。
所以,对于地方来说,当务之急还是要自己想办法开源,让自己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。这不,有些地方就“坐不住”了。
最近,湖北就搞了一个大动作,全省17个地市州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均改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,包括了武汉、襄阳、仙桃、十堰、潜江、荆州、黄冈、黄石、恩施州、神农架林区等地。
这并非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,可是地方的“自我动作”。时代转向,湖北抢先一步走在了前头,第一个吃螃蟹。
你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更名调整,这个动作背后隐含着中国房地产棋局的巨大颠覆。一个时代落幕了,另一个时代开始了。
拐点已至,谁都无法置身事外。
如果你去上网搜索武汉市城乡建设局,会发现网站已经停止使用了,取而代之的是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网站。
有人可能会问了,之前深圳、成都几个城市,不是早就成立了“城市更新局”的相关机构吗,湖北这次的动作有什么值得稀奇的。
实际上,这里头的学问可多了。
深圳、成都等地方搞的住房更新局,实际上是属于住建局下面的二级部门,还归住建局管。但湖北各市州的住房和城市更新局,是一级部门,直接归市政府管。
而且,不光是名称变了,更重要的是工作重点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。过去的住建局,更注重房地产的增量市场,着眼于土地买卖、房屋新建、基础设施建设。
现在的更新局,更聚焦房地产的存量市场,着眼于危旧房改造、老旧小区改造等等。
实际上,一股看不见的暗流,早就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四处涌动。湖北各市州的更名,在顶层设计中有迹可循。
2023年7月,央行官员指出,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。十天之后,中央政治局会议历史上首次表示,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,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。
翻译成大白话,就是中国的房地产游戏,已经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大于求,由大开发时代走向大改造时代。
这个临界点的转变,决定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,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命运走向。湖北此次更名的做法,可谓顺势而为。
遥想改革开放初期,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,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购置房产。2012年之前,每年入城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新房的销售和竣工数量,供不应求。就拿2001年来说,新增城镇户数754.5万户,竣工套数仅为241.4万套。
但自2017年以来,中国商品房的待售面积持续增长,截至2023年9月,商品房库存待售面积累计达到6.45亿平方米,其中住宅面积约3.1亿平方米(不含商务楼的商住两用房)。
如果按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5~40平方米计算,目前的存量房屋还可以容纳800~1000万人口居住。而且,除了目前待售的商品面积,还有12亿平方米新开工但未竣工的在建房产,总共19.45亿平方米。
2022年开始房地产政策进入边际放松周期,但截至2024年3月,我国80城商品住宅狭义库存仍达到4.88亿方,约为2015年高点的85%,去化周期攀至历史最高点,约为27.2个月。
然而,与库存突飞猛进的节奏不同的是,人口却出现了难以逆转的下降趋势。出生率在下降,总人口在减少,少子化在扩大,老龄化在加深,城镇化增速在放缓。
造成的结果是,住房需求同步萎缩。
没有人口体量的支撑,再继续大拆大建,这巨量的房地产要去找谁来接盘?历史的拐弯,注定了房地产大开发时代必将终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