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资!外资!大会罕见提及,信号强烈
作者:小编 | 发布时间:2024-07-22
很多人没有留意到,刚刚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,公报中出现了一个久违的词语:外资。
公报提到:
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,深化外贸体制改革,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,优化区域开放布局,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机制。
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信号。
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,作为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一环,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会议上,被如此鲜明地提出。
作个对比,在十八届、十九届两次三中全会的公报里,“外资”二字并没有占
如何理解这样的变化?
前者可以解读为,基数太高了。比如2020年,新冠疫情全球肆虐,经济大停摆,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44%。但这一年,联合国贸发会口径(即中国商务部口径)来华直接投资增长了6%,国际收支口径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增长了35%。
中国在疫情期间的稳定红利,筑起了比较高的外资基数。这让中国率先享受了经济复苏的红利,但也预支了一定的发展后劲。
而债务流出问题,则受全球金融条件的影响且波动性较大。
比如过去一年,美国、欧洲仍在疯狂加息,高额的利息让一些本国的企业都要周转不过来了,海外资本不得不加速回流,解决燃眉之急。实际上,外资撤退,并不是一个新现象,数据背后,也不仅是“撤资”,同时蕴涵着新旧更替的结构性机会。
比如有着“世界工厂”之称的苏州,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,曾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开发苏州工业园区,吸引大量外资流入。
2012年,苏州达到巅峰,实际利用外资91.65亿美元,这一年苏州GDP排名全国第六。
但这一年之后,苏州开始被指“外资大撤退”,耐克、阿迪达斯、联建、宏晖、飞利浦、普光、华尔润、诺基亚、紫兴、希捷、及成等等名外企,相继往东南飞去。
到2017年,苏州外资稳定在60亿美元左右。相对高峰时期,外资撤离了大约三分之一。
这时候有声音开始说,外企在撤退,苏州的经济要完了。
但实际上呢?苏州的GDP一年胜过一年。
这是因为,苏州在一波的外资撤退中,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。
走掉的是诺基亚、富士康、紫兴纸业(铜版纸)、希捷(磁头驱动的传统硬盘)、欧姆龙(液晶背光板)、JDI(液晶面板)这类传统企业、劳动密集型企业。
而崛起的是什么呢?
从飞利浦、松下等高端制造企业,到礼来、强生等顶尖医药企业,知名外资不断落户、持续增资苏州工业园区。
以百济神州、恒瑞生物为代表的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,本土新兴产业也冉冉升起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对于企业而言,基于劳动力、土地、关税等成本要素而将中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转移,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。
地方政府要做的,是因势利导、借势发展。
放大到全中国,我们对外资的使用,也要顺应同样的趋势。
以去年为例,
虽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有所下降,但代表产业升级趋势的先进制造业、高端服务业等领域,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却在上升。数据显示,在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上,
高技术制造业,同比增长6.5%
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,同比增长32.1%
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,同比增长12.2%
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.4亿元,规模创历史新高,占比高达37.3%……
今年上半年,这种趋势依旧在加强。
比如韩国三星,虽然近年来三星陆续关闭了在华手机、电脑、电视工厂,将产能转向了印度、越南。
但与此同时,三星却加快了芯片、OLED显示屏、新能源电池等高技术产业在华布局,高技术产业占其在华总投资比重由50%提高到80%。
可以说,外资并不完全是“跑了”,很多只是“优化布局”了。市场的配置逻辑,仍然在发挥作用。当然,无论如何理解,2023年到现在以来,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是事实,外商直接投资(FDI)减少也是事实。
在全球投资下滑,国际竞争加剧,国内新旧经济动能提速换挡的关键期,当下的我们,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外资、需要外企。
虽然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市场主体中,占比只有2%,在GDP的占比中,也不足10%(2021年数据),但它却贡献了:
1/10的城镇就业
1/6的税收收入
1/3的工业利润
2/5的进出口总额
1/5的研发投入……
尤其是,外企是拉动中国外贸出口的关键力量。
1998年以来,外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比例平均在45%左右,尤其是2003年-2010年间,达到60%左右。
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出口2019年度出口百强企业名单,其中外企57家,而民企为30家、国企为13家。
拿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来说,2022年,鸿海精密在中国大陆三家公司共创造了8450亿出口额,超越了中国大陆25个省,大约相当于中西部12个省之和。
在云南、宁夏、青海等地,外企对出口贡献达60%以上,尤其是青海超过90%,创全国纪录。
在上海引入的特斯拉超级工厂,完善了整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,加速迈向新高度。
在重庆引入的惠普等外企,带来了整条产业链,让这座西南山城,连续9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……
正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外企,激活了“鲶鱼效应”下更鲜活的中国经济。
当下,舆论场上存在一些特殊的争议,出现了排外的情绪,这是令人担忧的。
当务之急,是我们需要给外资注入更大的信心。
打开大门,发展经济,外资不可或缺。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,也是中国经济与外资同频共振,互利共赢的历史。